道教教派的成立:
東漢順帝時,道教早期經典《太平經》已經成書。張陵也於漢安元年( 142年) 受得「正一法文」和「正一盟威秘籙」,遂入蜀傳「正一道」(俗稱「五斗米道」)。他設立「二十四治」,廣收徒眾,訂立規條,形成道教中第一個教派。道教於此時正式創立。
道教精神做為漢民族本土的宗教,道教有它積極向上的一面。道教以有功於民者死後為神,而加以崇祀,鼓勵著世人努力貢獻於今世與人群。道教以積德為基,進而煉形養神者為仙,使人民能普獲修性養生之益。不管敬神與修仙,都是著重在今生與人群,而不是空寄幻想於來生。道教的敬神表現出對服務人群、對有功於人者的崇敬,而修仙雖是獨善其身,卻也須以積德(恩施於民)為基,非是空求於來世者。
未來希望振興道教、發揚道教精神
一個宗教盛行久了以後,必然會產生一些糟粕與包袱,所以常常必須注入新血輪或加以改革,才能使它適應時代而歷久而彌新,但是道教主張「我命在我不在天」,認為有生不必有死,以一己之力,與天爭勝,追求永生。據《史記.封禪書》所載,求仙之說戰國時已盛行。自周迄今,其間較大的改革有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、北魏寇謙之改良了科儀、金(宋)時王重陽創全真道;這些變革都不如佛教的大。而自南宋以下,近八百年來,並無新的重大改革出現。尤其民國以後,整個社會思潮及社會形態,在西方的沖擊下,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,中西新舊各種宗教紛陳並起,道教並無調整自己的腳步來適應它,也沒有完密的教團組織、佈道方式,無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爭,因而逐漸喪失了它的信眾,而走向式微。